第一次接触《卡片笔记写作法》,来自一个叫做flomo浮墨的app。听说这个软件就是按照这本书的思路去开发而成的。书没开始读,自己就开始用上了flomo的app。使用起来很方便,微信有话就可以发一下内容,小插件点击进去也能发一下内容,记录事情开始有了一个较为不错的入口,除了之前用的滴答清单。由于是轻度使用,自己也没怎么去反思这个软件的使用方式,到底是不是最优的办法,只是随随心。
那天闲来,认真读起来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也在得到app上听完了解读。得到解读这本书时认为,卡片笔记写作法解决我们对大脑自下而上的写作难题,利用在卡片盒子里放入和想法相关的卡片笔记,可以提升输入的质量,从而得到优质的输出内容。而且长期积累的内容,方便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挖掘新灵感。所以,总的说来,把核心想法记录在卡片里,将会利用我们去写作和知识学习。
书写的是没错的,叫做卡片笔记也好,叫做知识卡片也罢,大概的思路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有点不同而已。回到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好笔记。这当中不仅让自己引发非常必要的思考。自己在2022年上半年总结的时候回忆到,上半年读了不少书,但感觉很没实在或者实用感,读完就读完了,所谓的记录的笔记也是记录就算。用得到看的电子书,笔记同步到flomo,再同步到notion,看上去很高效了,很高级,笔记一大堆,但是一点效果都没。
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做笔记永远都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我的笔记,在什么时候能够重新翻出来,再思考,再使用。即便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去阐述一些想法,但是一旦不拿出来看,我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了自己曾经如此厉害的写了那么多高深度的内容。当然,我自己也知道,在写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这种过程会深深隐藏或者印记在我的脑子里。但是,不经常拿出来用就是一种浪费。书、笔记,毕竟不是为了读而读,为记而记,更多是给我使用。如果我目前没有这个使用场景,我们更应该是找办法挖掘场景去使用。同时,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即便我努力把内容记录在flomo当中,可能最后也变成了一种沉睡的记忆。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告诉我们的是要去整理归纳甚至是重写书中的话,第一步输出才是属于自己的思考内容,卡片笔记记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思考的内容。而事实上,我们读电子书,划了线就能同步,什么都变得简单快捷了,也就容易忽悠过去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太难,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整理好flomo的知识笔记。同步记录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把flomo当作一个不需要关注的收集器,进入收藏夹就乖乖吃灰躺着吧。这是通病,也是必须要去改变的地方。
有没有很好的解决思路,我大概没有最终最现成的,前期也跑去刷了不少小红书、B站的视频,了解别人的学习习惯和软件使用方法,总结以来,可能有几个方面需要探索实践的。一是读书前还是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麻烦换另外一本。二是读书前还是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记录在flomo当中,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回答,或者重新罗列相关的问题。三是读书前和阶段中,还是可以不断梳理全书核心的思维导图。四是要及时整理和回头批注同步过来的读书笔记,尽可能实现精简化。五是将精简的笔记用notion等软件将其再重写一次,把内容、架构更加清晰可见。六是要建立定期复盘的学习机制,这样才不会让笔记流向大海不复存在。
总之,不管以上的方式对不对,读书笔记的思路必须在实践中调整,一边试一边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