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听顾衡老师在其好书榜专栏里介绍了《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一书。抱着好奇,自己读完了原书,两者结合一起,作一些梳理。

何为专家

书中是这样描述专家的,“专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某一学科所掌握的知识远超我们普通人,当我们在人类知识的某一领域需要寻求建议、教育或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会把目光投向他们。”作者认为,专家是为数不多的一群人,他们只是对某一学科的观点可能比其他人更“权威”,也就是准确或精确。所以,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专家就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能有更精准解释的一群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家这群人已经走向消亡。社会已经开始变成,人人都是专家,人人都能自己说了算。书中用了大面积的篇幅去研究,关于专家之死的原因所在。

专家之死的原因

1.大学教育变质了。

大学教育已不再像以往一样专注于教育,现在的教育更多是一门生意,对所有人开放之后,大学的宗旨就不再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的推理能力,而是跟别的买卖一样——让客户满意。

因为顾客永远都是对的。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好坏对错的标准,不再由逻辑、事实和老师的学识来决定,而是由学生的好恶来决定。丧失了思维能力之后,学生们默认自己就是是非的准绳、真理的化身。所以学生在一定 程度上是变蠢的,然而他们还洋洋自得,他们误以为,他们越是蛮横无理,就越是强大。

当然,这种愚蠢的确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开始影响专家的权威性,最后让专家不成专家。

2.互联网兴起了。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教育这件事变得更便捷,也更廉价了。但是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共同反作用于专家的权威性。

一是信息过载,而且绝大多数是错误的、肤浅的、片面的,已经无法分辨是专家,还是谁讲得合理。

二是大众终于有反对专家的机会,不管专家说的是否正确,大众想要的只是传达声音的渠道,至于声音内容是什么,不是考虑的范围。

三是信息即时,手比脑子快,说错话,反正你不认识我,就死撑到底。

四是容易造成我比专家厉害的幻觉,越多人关注越有说话权。

五是大数据的产生,让人更减少思考,总会有主动推送给我们喜欢的信息。

六是我们总能轻易找到可以佐证自己的资料,以展示自己比专家强大。虽然这些资料都是通过几个关键词搜索,并从文章中简单浏览下提取的。

3.媒体言论自由被过度保护了。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应该承担更重大的社会责任,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意见,转化成民众听得懂的形式,向选民们传递更准确的资讯、更全面的思考。但是为了吸引眼球,媒体总是喜欢用上热搜的角度去报道新闻。更严重的是,个别媒体故意歪嘴念经,变成社会公害。特别是自从美国沙利文案之后,传统媒体实际上成了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力量,不断用各种手段去挑战专家权威,甚至逼死专家。

个人读后感

西方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在还没对东方进行同化的情况下,自己可能率先被娱乐化,群众的辨识能力越来越差,他们以为别人宣传的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所有的话事权还是回归到权力核心。人人都变成专家,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现在跨界变得越来越简单,唯一存在的问题在于,你能不能静下心好好研究,一切事情做细做实做好。

摘录经典句子

  1. 在任何时代,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只要一个人自己漠不关心,无论多少教育和口舌,都无法教会他/她国会成员的名字。

  2. 越是低能的人,越是无法认识到自己是错的,或别人是对的,也越有可能试图去掩饰伪装,越是学不进去任何东西。

  3. 对读者有四点建议,在获取新闻的时候,要谦恭虚己、混合吸收、少点儿偏激、多加辨别。

  4. 专家无法保证最终结果。他们无法承诺永远不犯错,也无法承诺不受人人皆有的缺陷所累,这些缺陷支配着一切人类研究。他们只能承诺制定规则和方法来减少犯错的概率,做到远低于普通人犯错的频率。如果我们接受专业人士的工作所带来的裨益,那也得接受不那么完美的事情,甚至可能是一定程度的风险。

  5. 专家和民众的关系,就像民主社会里的大多数关系一样,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但信任崩塌,专家和外行就变成了敌对势力。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民主社会就会进入一个死亡螺旋,也就意味着衰落近在咫尺,要么是陷入暴民统治,要么是走向精英技术官僚统治。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一个专制主义的结果,都会威胁到今日的美国。

  6. 现在公民脱离公共政策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而文化水平直线下降、固执的无知野蛮生长成了其中的一环。人们所知有限,对于自己是如何被管理的更是不甚关心,至于他们的经济、科学或政治结构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也好像事不关己。但是,当所有这些过程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的时候,公众就会感到被疏远。故而公众备感挫折,不知所措,他们开始逃离教育和公民参与,转而去追求其他东西,这又会反过来削弱公众的能力,如此循环,渐次加强,尤其是当公众逃离的欲望很容易被任意数量的娱乐产业满足,就更严重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