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威廉·庞德斯通的《知识大迁移》一书久负盛名,我自己很早以前就买了,也算是有时间读完了。粗读最大的感受,这是另外一本《事实》,谈论的还是人无知问题。参照乔哈里视窗理论,《事实》趋向于别人知道我不知道,是个盲区;《知识大迁移》趋向于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这是无知区,也是未知区。为了书中谈及的一些话题,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一、大家如此未知,那么知识去哪里了?

互联网的兴起,移动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有了强大的搜索引擎后,我们再也很少刻意去记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正如书中提及“更少记忆,更快遗忘”。其实,这是一种知识外包的表现。我们把大量的知识都上传到“云”,这样既可方便查阅,也可以防止丢失,这是一件好事情。然而,我们也开始过于依赖云平台,把记忆这一步骤替换成搜索,虽然释放了大量记忆而且可能记不住的时间,也产生了不记忆的问题,导致了现在越来越无知,越来越未知。可能现在的大家,早已难以区分到底自己对知识是未知,还是无知。不管怎么说,反正就是不知道。

与此同时,在释放进行记忆的时间里,我们越来越重视方法论的学习,我们越来越强调对知识如何有效运用的方法。从当前的大量工具书的出版就能验证这一点,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这类型的书还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也可以说,随着时代的需要,我们对方法论知识的关注明显大于事实性知识。

那么现在来回答知识去哪里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了。去哪里了呢?一是知识外包了,上云了。二是事实性知识地位被方法论知识替代了,我们不懂的只是事实性知识。知识一直没变动,变动的是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态度。

二、元无知,是坏事还是好事呢?

本书提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贯穿全书的核心词,叫做达克效应。所谓的达克效应,谈论的是“在低认知领域有着最低限度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你不知道自己无知”,换句话来说的就是“元无知”,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不管这是否是应有最低限度的知识需求。对于元无知,我们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坏消息莫过于,我们居然连最基本的知识、常识都不知道,这想起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别人在谈论各种话题,自己因为一点都不清楚、不了解,而无法参与当中,这说起来又是多么杯具的事情。更杯具的事情是,大家对各种现实情况不去了解和掌握,脑袋中从不去吸纳这方面知识,当别人问起的时候,不是简单说一句我不知道,而是在伪装和凭空捏造。如此扭曲下,一切真实都会变得飘忽不定,也无法确定真伪性。

说完坏消息,我们来谈谈好消息。上面讲到了,元无知就好像进入了未知区。对于未知,意味着我们其实还有可以努力的方向,至少以前是未知的,现在知道了可以从未知实现已知的途径,剩下的就是好好学习。自己在《好好思考》读书笔记里曾经谈过对未知的思考,未知大概有两种处置方法,要么破解未知,抱团共建共享;要么远离未知,等真的需要才去开采。《知识大迁移》这本书更多谈论的是事实性知识,那么大概可采用的方式就是破解未知。

但是这个时候会疑问,事实性知识那么多,我要学什么?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提供了很好的解答。要先学习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学习相关学科中著名学家的重要著作,了解并熟悉书中掌握的“核心观点”。《投资的格栅理论》《通识·学问的分类》这两本书能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科学的分类,也掌握最基本的可以灵活使用的事实性知识。

三、复利,原来也有你看不到的一面。

对于复利,我们一直都在谈论其优势所在。复利的故事不用重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也知道,如果需要增长我们的财富,如果没有很好的机遇,复利或许是最好的办法,那是一种以钱生钱的办法。所以,长久以来,在脑海中,复利就是持之以恒就可能实现财富增值的代名词。

《知识大迁移》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关于复利的另外一面。原来复利现在已经成为了贫富差异的重要推手。对于富人来说,就算把钱放入余额宝,每天2%的收益也能有不少钱。而对于穷人来说,钱基本就是用在日常基本消费,用了就没了,根本没太多余额去理财。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那么没钱理财,财就更不理你。日复一日,长此以往,复利反而成为了贫富之间有力的推动者,而且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事给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原来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来看,也会有其不好的一面。那么反过来看,再坏的事情是不是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只不过我们还没发现而已。又或者因为故事还没到结尾,所以我们还没见到happy ending。万事万物,都需要我们辩证去看、去感受。没有什么是最正确的,只有现时场景下的最合适。

四、协商式民调,有其可参考性。

什么是协商式民调?简单来说,就是在普通的场景下开展民意调查,不给暗示,不给明示,让大众自行发挥填写。完成民意调查后,以大型小组会议讨论的形式,让大家谈谈对民调主题的认识,相互了解彼此的理解。在前期民调认识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专题培训的方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再学习、熟悉调查内容的专业知识。培训后再一次进行民意调查,搜集这次调查的数据。

协商式民调,可参考性在于,有利于让大众更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和选择。相信讨论和培训后,大家对主题内容会更加熟悉,也不是麻木、胡乱地填写调查内容。对于想要更真实了解大众的需要的调查,这是一种好的办法,至少我们更能挖掘大众的真实想法,很多想法都是要靠别人刺激才能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都是混为一团,只有给予时间和机会梳理,才能得到自己的最真实想法。

然而,协商式民调也有其不足的部分。首先体现为方向性正确。在大型小组讨论中,就容易偏激,话题走向不可控的地方。话题一旦被带偏,就算后面培训也会被此前的先入为主所影响。其次问题在于容易形成偏向性。你主观设定该往什么方向,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影响大家的行为,你的框架决定了你的整个思维。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真实性。整个民调过程也容易变成了一场营销活动。

协商式民调,看上去是好东西,如何使用起来还需要结合实际。当然,如果你已经有明确方向,民调也只是个形式,上面的话当我没说。

五、事实性知识,是不是那么重要?

《知识大迁移》一书讨论的最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查找事实如此便捷的世界,求知(事实性知识)还有价值吗?借用本书最后一句话来回答,“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我们最核心解决的是,要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事实性知识,至于何为基础性,我还真的说不清。不过,回到标题问的问题,事实性知识,是不是那么重要?答案毫无疑问,那肯定是重要的。
 
事实性知识很重要,但不是代表必须要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因为很多事实性知识,我们根本不需要,也用不着,你记住也会忘记。就好像我们常常背诵的所谓的常用单词,但是考试基本很少出现,生活中也使用不了,遗忘是肯定的。
 
现在很多畅销书籍,给我们分享的更多是方法论,属于典型的工具书。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开始更注重方法论了。为什么有这样的趋势出现?那是因为大家从事实性知识记忆中释放出来了。以前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一些事实性知识,不管有没有用,先储存再说。然而这就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记忆越多,大家会逐步发现,就算知道再多知识,也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顾着记忆知识,忽略了如何将知识连接,忽略了如何更好的调用知识。当知识可以外包、可以上云后,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逻辑思维上,目的就是要理清关系。
 
当然,我们更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往往就会放松对事实性知识的重视。更多大众的观点是,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应该算是随手可得,查一下不难。实际操作上,查一下其实是很麻烦的事情,要动手,要去找得精准,的确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为了逃离学习区,大众很多时候就直接调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认为不用查应该也是准确的。这样衍变成为,我没有必要知道,因为我早知道。这样的心理会带来什么问题,就是我们对待事实的判断是极度主观的,非基于事实性知识本身,当然最后剩下的就是瞎猜。
 
互联网的发达,又让事实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什么是事实,已经无法分辨了,对事实性知识的辨别也越来越难。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如何才能掌握必要的事实性知识,又不被其捆绑住,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目前没有唯一答案。就看你如何看待。个人认为,事实性知识重要,但不应该占据最核心位置。

写在最后

我们之所以无知,正是缺乏事实性知识的缘故。借用书中一句话来说,“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多接纳一些事实性知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