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藏模式

早在一年前都听过万维钢解读过丹尼尔·平克的《时机管理》,当时还没出中文版,万维钢把这本书翻译为《见机》,见机行事的意思。时机管理相比更通俗,而见机会显得更高级。平时,我们讲得更多的是时间管理,就是要怎么安排时间去做事,怎么把时间有效分配给事情,如何把事情有序排列在每天的24小时内。而《时机管理》号称是对“时机管理”的系统升维,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学会必要的时间管理,还要知道什么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最有效。

平克对时机管理的理解

全书分了三个部分来讲述,第一部分是关于我们日常时间的时机把握,第二部分是关于我们人生历程的时机把握,第三部分是关于群体团队的时机把握。下面,我们逐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于我们日常时间的时机把握

见机行事,讲的是我们在遇到不同情况下,能够适应周边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动。所以,如果我们能了解到日常下我们时机情况,我们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保持更高效的活力。

研究测试发现,很多人的幸福感、快乐感等积极情绪都集中在早上时间,然后会开始回落,在下午时间到达低谷,晚上又开始反弹。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提倡早起,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在积极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把重要的事情都办好,解决一些核心问题。下午开始犯困的时候,适当进行扩散性思维,缓解专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警惕的是,按照英国某机构精准调查发现,下午2点55分会达到一天中效率最低下的时刻,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换个方式去避开做重要的事情。

当然,在平克的研究中,人的时间类型主要是分为三种,早睡早起的云雀,晚睡晚起的猫头鹰,或者是两者之间的第三种鸟。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实没有错,只有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不管是哪种类型,也会存在高峰—低谷—反弹的情绪变化,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段属于自己高峰时间,什么时间段属于低谷时间,什么时候开始明显反弹。

所以,很多人也只是提倡早起,适不适合早起是一回事,想不想早起也是另一回事。

关于我们人生历程的时机把握

在平克看来,我们整个人生历程里,需要把握的是三个点的时机,分别是起点、中点、终点,也就是开始的时候,中间的时候,结局的时候。

在时间科学里发现,起点的作用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大。重视、把握好起点的时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克看来,成功的开始有3个原则:正确开始,重新开始,一起开始。充分认识什么时候开始一件事,是相当重要的。这意味着你在开始之前,必须思考和充分论证可开始的可行性,而不会头脑发热就直接开干。冲动是魔鬼,暂定谨慎去思考去判别,会让我们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所谓的重新开始,打开新的心理账本,赋予一定的新起点意义,例如每年的第一天、每月的第一天。这样的重新开始,就给个自己抛弃旧有自我,更新自我状态的机会,翻开人生新的一页。一起开始讲的是考虑开始的时候,不要仅仅围绕自身,而应该从社会环境、经济潮流等因素思考,并将自己汇入潮流当中。所谓的“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其实靠的就是趋势,依托各种小趋势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开始。

在人生的半途上,平克给了个不错的比喻,“中场战事”。其实,比喻为“中场战事”一点都不过分。对于中间点,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懈怠感,没有一开始的憧憬和冲劲,也没有见到终点前最后一搏的韧劲。中间的时间,更容易让人陷入困境,一直在提的中年危机也是这一类型。在平克看来,“中场战事”是一场硬仗,但是也是一次很好的转折点。我们需要做的,要意识中间点的存在,要正视中间点的事实,要接纳中间点带来的情绪波动。同时,我们要好好的利用中间点来提醒自己,之前做了很多,很有成就感;之后距离已不远,美好的曙光在召唤我们,咬咬牙不放弃就会到的。这就好比我们一周工作日,现在我们站在周三的时间点,回头看,已经过去2天,周一周二相对集中最忙最多会议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虽然也只是过了2天时间,但是剩下的也只有2天时间,熬一下,很快就到周末了。

结局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对整个事情最终的看法和判断。因而,拥有一个好的结局,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么对结局进行适当润色,也是值得我们尝试去做的。常见的改变结局的方式有四:激活、编码、编辑、升华,这四个词提炼了一下,简单解释,应该会更容易理解。激活,就是在临近结局的时候,再拼上一把,也就是最后冲刺。编码,也是大家常说的峰终效应,就是为了实现一个好的结局,自己改变一下不良的行为,做一些多让人觉得这样的结局好的事情,即便你前半生都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后半生变成利己利人的,你都会获得一个好的评价。编辑,调整自己身边环境,精简生活,能让结局更趋于自我完美。升华,遇到好消息和坏消息,先停坏消息,再去听好消息,先经历不好的,再品味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在对待事情上有层次感。

关于群体团队的时机把握

个人的时机把握很重要,但同时,群体的时机把握也很重要。群体不同于个人,因而在时机把握方面,原则上不需太精细,也不需精准,把握度就足以。按照平克的说法,总体来看,是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是,要在团队之上或者团队之外有一个老板或其他什么人来决定速度,维持标准,并让所有人集中精神。用建筑业的通俗讲法来说,施工需要找个监理,通过监理来帮业主看好建设的全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同步性,确保方向。第二是,个体除了要与确定工作节奏的老板同步,还必须与团队同步,也就是成员之间彼此同步,而这需要深刻的归属感。这也是说,要建立好团队的特质属性和有效沟通机制,形成属于团队内部交流的便捷和彼此认同感,更容易产生亲密连接。第三是,要建立心灵同步。不仅仅局限于形式,还需要群体团队内部,都能彼此关爱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后再行动。

平克对时机管理的认识

平克在书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时机的整体认识。这是作者自身最大的感受和感悟,理解了回头再看前面所写的内容,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深度。

  • 曾经我相信可以无视一天的情绪波动,现在我相信应该随生命起伏而动。

  • 曾经我相信午餐、午睡和散步都是奢侈品,现在我相信它们是必需品。

  • 曾经我相信在工作、学业或家庭中克服糟糕起点的最好办法就是摆脱困境、继续前进,现在我相信更好的方法是重新开始或与别人一起开始。

  • 曾经我相信中间点并不重要,主要是因为我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现在我相信中间点说明了人类行为和世界发展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 曾经我相信幸福结局的价值,现在我相信结局的力量不在于毫无遗憾的大团圆,而在于辛酸和意义。

  • 曾经我相信与他人同步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现在我相信它能为我们带来一种归属感,并会给人一种目标感,揭示人类的一部分本质。

  • 曾经我相信时机就是一切,现在我相信一切都是时机。

万维钢对时机管理的理解

万维钢将时机管理(时间管理)与能量管理结合在一起。早上做事情,之所以情绪高,一定程度上也因为睡醒了,自己补充了不少能量,充满电后开始新的一天,所以才会有高的效率、好的效果。那么一定程度上,不同时机,就要用不同的能量管理方式对待,要学会快速充电,充电十分钟,工作五十分钟;要学会进入省电模式,在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上,就可以给自己缓冲,不需要事事都急着向前冲,自己的精力还是要留着干大事用;要学会进入冷却时间,在下午最犯困、最容易出错的时间上,就不要想着必须要做什么事情,给自己适当方式的时间,更能把能量补充回来。

对于手机电池,每天早上充满电,我们肯定是各种high各种刷微博朋友圈,当发现电量到了70%,我们开始会省着点来用,想着怎么才能用久一点;但是电量不知不觉到了20%,手机就会自动开启省电模式,帮助我们关掉最不重要的内容,让我们还能熬一段时;等手机彻底没电了,我们就需要去充电,把手机电池充满。我们的人体能量管理,其实一定程度与手机电池能量管理相似,只不过一个是物理系,一个是生物系而已。能量管理原则是相通的,因而对应的时机管理也是相通的。你参悟如何管理手机电池用电,也能反推管理好自己的能量管理。你会说,我手机没电,我有充电宝,现在还能快速充电。你的偏爱咖啡,你的中午午休,何尝不是自带充电宝,给你快速回电。

万维钢认为,时间管理属于所有人,而能量管理属于需要高能量的人。否则,你经常看到的不善于能量管理的人,总是一种容易犯困、无精打采的样子。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能量管理、时机管理呢?万维钢打了个比方,“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是一个功夫,得练”。

我对时机管理的理解

最后,我也来谈谈我对时机管理的理解。

首先,在我看来,时机管理,就是把握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见机行事,什么审时度势,什么见风使陀,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要顺势而为。小趋势之所以那么火,就是因为这就是顺势。不顺势,猪是无法飞天,可能还会走向自我毁灭。把握时机内在的规律和秘密,就是顺势的开始。

其次,时机管理让我们增加思考的维度。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握一天的时间做好什么。今天早上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中午晚上对应如此。然而,我们很少去思考人生轨迹,什么时候开启人生新的旅程,什么时候属于中间点,应该回顾和展望,为了打造完美结局需要做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在每年年底的时候进行年终总结和明年计划,自己立flag;也可能在18岁成年、29岁奔三之前做一些自我改变的事情,以此纪念曾经的岁月。这些无疑都在给自我时机一个很好的选择和设定。我们总是会觉得人生很遥远,能预测一周就很了不起了,何况今后几十年,怎么都是不准的。我们也从来没要求过预测必须准,只不过有预测比没预测、有理想比没理想要好很多而已。时机管理,就是这样让我们扩散思维的工具之一。

最后,时机管理就是资源管理。万维钢所讲的能量管理,也就是我们曾经听说过的精力管理,甚至是资源管理。对于资源管理,主要还是挖掘、发现、开采、收集、储存、设置、运输、使用、评估优化等各个方面。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时间、时机资源与之对应的环节,了解并分析匹配性,进而相互结合,实现资源管理的最优化配置。时机是资源,如何用好,要用管理思维去思考去摸索去行动去评估。

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回归到平克那句话,一些都是时机,就看你如何管理使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