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格伦实验是一个世界举世闻名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只要权威者说几句鼓励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会变成施虐者。米尔格伦实验后来还引申出一个理论,叫做代理状态,指的是当人们处于代理状态时会像处于深度催眠状态时,成为权威的代理者,执行权威的指令时毫无良心和罪恶感。从这个实验,仿佛证明了另一个道理,服从权威是正确的。
近日,新一期的《新科学家》杂志有篇名为《五十度顺从》的文章揭露了米尔格伦实验背后的真相。原来,米尔格伦实验的结论只是片面的说法,在实验当中,更多人是理性地判断事物,并不是完全服从权威的。所以该文章说,米尔格伦实验与其说是一个实验,还不如叫做一个被扭曲的故事,以偏概全的情况非常明显。

这样,我们就尝试了一个疑问,到底服从权威是不是真的正确的?
此前,自己读完了艾拉·夏勒夫所撰写的《可怕的盲从》,当中就提及了是否服从权威的问题。

1. 盲目的服从,已形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米尔格伦实验之所以出名,更多的原因在于大家都从心底相信这个答案,我们服从权威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不想承担责任,不想积极思考,所以会依靠别人给我们提供决策,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不假思索,也不去考虑对错。久而久之,权威真的变成了无法动摇的权威,我们就变成了权威下的服从者。盲目的服从,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习惯了就好了,殊不知习惯了可能连命都没有了。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呼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盲目的服从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也让自己的独立思考逐步走向关闭。
2. 恰当的服从,要坚持3个条件
权威也是人,权威会有对的时候,也会有错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怎么样才是对的时候。
《可怕的盲从》这本书说到,恰当的服从有3个条件,首先需要是彼此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环境中,不能是强迫性的,否则你就不是服从,是被迫执行了;其次需要明确,下达命令的权威是合法的,具有相当的能力的,如果权威并不合法,或者权威实际并不权威,我想你应该不会去服从的;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这个命令本身是带有建设性意见建议的,不能因为权威让你去死,你就回去死的。
所以来说,在满足三个条件下,权威才是对的,那么我们理应进行恰当的服从,积极配合完成。
3. 智能不服从,懂得恰当说“不”
上面我们分析了对的时候,那么面对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直接执行呢?如果我们真的思考一下,就会知道,错的办法无助于解决问题,当然后果不需要你来承担,但是你不善于提醒权威,事实上你也逃不了最终的罪责。与此真的让最后自己也被个锅,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学会智能不服从。
选择“智能不服从“,是应该不能刻意”不服从“,也不要轻易地对权威说”不“,否则这将会被权威视为对他的挑战。结果可能会很严重,除非真的很极端事件,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如此直接say no。
那么艾拉·夏勒夫就教我们要学会智能不服从。所谓的智能不服从,就是要学会挖掘错误命令问题的所在,从而学会提醒权威,或者折中另行制定更恰当的方案执行。这样即可避免正面与权威冲突,也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这种智能不服从,在我印象中有几个对应的词,例如随机应变,或者是灵活应对。当然,作者只是为了凸出”不服从“的意思,也是让大家不能盲目的服从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去选择不服从。
作者在结语中谈到,《盲目的服从》这本书编写有三个目的,分别是:在现有体制内培养抵制权威的能力,塑造抵抗盲目服从的意识和规范,灌输责任意识并鼓励此类实践。
其实也是为了警醒大家,要学会什么叫做“智能不服从”,什么叫做有自我意识。
4. 使用智能不服从的四个好处
《哈佛商业评论口袋商学院》系列书籍针对“需上司支持,但上司不愿面对冲突”的尴尬问题提供了四种解困方法。我看这四种方法换个方式,就是很适合解释权威错误时候执行智能不服从的好处。
第一,权威将会意识他也会犯错。当你执行智能不服从,提供另一个方案时,权威自然会思考到自身考虑不周到问题,也会适当改变自己的命令方式。这样温和地引导权威,其实也让权威意识到,你跟他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你也愿意跟他一同分担风险和压力。
第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你也会被识别。面对困难问题,你执行智能不服从,提出了可能更为优质的解决方案,这样将会切实把问题给解决。权威也不会因为不执行命令而怪罪于你,反而觉得你在解决问题方面有个人的优势。
第三,权威也能为你所用。你要提出折中的办法,就意味着把存在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收集了足够用于支持的你观点的证据,否则你在实际当中难以用你的方案去让权威信服。既然你的证据是可行的,你一定要提出一些权威想了解的、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材料。当你把材料摊在他的面前,并向他解释你的出发点,他自然会采取你的方案,并为你的行动提供权威上的帮助。
第四,为循序渐进执行智能不服从奠定基础。智能不服从并不是一次就能练成,必须长期坚持的,要从小事开始智能不服从,这样你就能逐步切入了有冲突的话题中,渐渐地把你的思维渗透到权威认识到中,对于你参与的话题,他可能会更听你的意见,或者首先不会那么武断地给事情下结论。
由此产生的得到
《可怕的盲从》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去阐述智能不服从的道理,以及如何刻意练习、从娃娃抓起。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关于智能不服从这个概念本身。下面来谈谈,我由此产生的得到:
-
所谓的智能不服从,就是要有批判性思维,对事物要灵活应对,敢于寻求折中办法,并为之负责。智能不服从是一种文化,如果大家都不去执行,最后就会被权威牵着鼻子走,而且还难逃被惩罚的罪责。
-
做人做事都不能盲目的服从,开始之前要好好想想事情是否有害,是否执行。要善于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越接触越底层的思考逻辑越好。通识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技能叫做批判性思维,目的就是让我们对事物要有所质疑,不能随意听信他人的一派言论,辩证客观看待事物最好。
-
最简单的智能不服从,就是在收到命令时,要学会直接肯定的将命令进行复述,如果命令无理解错误但不符合你价值观的话,你要开始学会轻微地提问和表达个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