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一:由于自己的大脑运转得比口快,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表达的东西无法与大脑同步。更多时候自己属于倾听者,多于述说者。然而,自从自己从事的工作必须加强沟通协调,所以在不同程度上这个方面被迫加强了,当然这仅仅是针对工作方面,平时依旧懒得讲话。正是无意的加强,以至于在日常的跟熟人的交流中能充分发挥话语权,用各种论断各种天马行空的例子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开头二:对于很多我这个年龄段的童鞋都是一些慢热的人,做事做人一开始保持高度的警惕,等慢慢熟络下来才会跟你好好沟通,慢慢就多话讲。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想就是这个道理了。对于慢热的人来说,不会夸夸其谈,但是能充分运用所了解的事物进行交流、沟通。
无论是开头一,还是开头二,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于,对于熟人,我还能讲上一两句话的,而不至于在长辈的眼中的那个沉默的大多数。然而我这种交流沟通,更多时候被人说成是不会聊天的。特别是那天看完TED《营造更好交谈的10条建议》后,更加觉得需要在这个方面注意。通过对比反思,自己觉得在交流倾听方面还是存在着各种不足,值得深入学习与改善。
自己有个不好的缺点,对别人评价总是以挑刺为主,难以以好视人。总是想在交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听后信服并支持我的看法。所以对于别人提出来的问题,提出来的看法,只要跟自己的有差距,就忍不住要抬杠,用各种论据抨击对方的的观点,最后实现死也救回来。这往往是心态不正的问题,自己没有很好的借助别人的特别观点来反思和重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在没有加以深入研究后随意发表论点,给人难以聊天。这同时也是缺乏倾听的表现,以前的自己习惯当一个聆听着,听着各种朋友诉说自己的各种不快,成为了垃圾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选择以讲为主,在讲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主动权,控制场面。倾听越来越少,最终反而不知道完全听完别人的意义就私下判断。
自己有个更不好的缺点,对别人的事情总作出评价。对别人交流所说的故事,总喜欢用自己的经历和他人作对比,觉得别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没有必要在这里作大幅度评论。可能是自己过于坚强,打不死的小强,所以对于自己能扛过去的事情,能想开的事情会觉得还是挺容易,会过去的。然而,很多时候别人不是我,他们可能智商高一点、情商低一点,他们在我认为小事的事情上有巨大的反应。只能说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能所有事情都一概而论,也不能轻易角色代入自己,而更多需要的是角色代入别人,切身处地去感同身受。
以上是两个缺点。剩下的就是交谈沟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不熟悉如何问问题,不会通过问题把谈话持续;例如讲话太简明扼要,不会短话长说,不会讲故事,只会讲大道理。现在自己能与别人搭上话了,不过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更多时间是沉默,找话题。原因还是在于不会问问题,不会通过把一个话题持续放大,持续下去,让别人有话好说。对于不会吹水的我来说,只有熟悉的领域才能跟别人好好聊,对于不属于的话题还真得插不上嘴,而自己也仅仅熟悉几个领域的内容,所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聊天素材。
这篇东西写了很多,想了很多,最后以极度凌乱无章展现出来,说到底还是自己不会聊天,也在学习着聊天,而且在学习中、聊天中逐步适应新常态,努力跟别人好好聊。最后附上《营造更好交谈的10条建议》,希望大家能从当中有所感悟。
- 不要三心二意。处在当下。 进入那个情境中去。 不要想着你之前和老板的争吵。 不要想着你晚饭吃什么。 如果你想退出交谈, 就退出交谈。 但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
- 不要好为人师。如果你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 又不想留下任何机会让人 回应、争论、反驳或阐发, 写博客去。你需要在进入每一次交流时 都假定自己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
- 使用开放式问题。以“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或“如何”开始提问。学会让对方去描述。
- 顺其自然。想法会自然流入你的头脑,而你需要将它们表达出来。
- 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你不知道。谨言慎行。谈话应该是负责任的行为。
- 不要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人比较。如果对方谈论失去了家人,不要就势开始说你失去家人的事情。如果对方在说工作上的困扰,不要告诉他们多么讨厌你的工作。这不一样的,永远不可能一样。任何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在谈论你的事。你不需要在此刻证明你多么能干,或者你经受了多少痛苦。交谈不是用来推销自己的。
- 尽量别重复自己的话。我们想声明一个观点,于是换着方式不停地说,其实这样咄咄逼人,也很无聊。
- 少说废话。没人在乎那些年份,名字,日期等等这些你努力试图在脑中回想的种种细节。别人不在乎。他们关注的是你。对方关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有什么共同点。所以忘掉细节吧。
- 认真倾听。倾听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理解而倾听。我们为了回应而听。
- 简明扼要。好的交谈就像恰到好处的迷你裙;足够短,能够吸引人又足够长,能够包纳(盖住)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