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五):“价格的理解误区”

     对于每一个投资人而言,选择合适的价格买入心仪已久的股票,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价格的理解,我们往往会陷入误区。

     记得在2005年至2007年的那轮超级牛市中,笔者就因为始终深陷价格理解的误区从使自己与许多翻番数倍的个股擦肩而过。这种对价格理解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限崇尚低价股,以股价的高低作为投资的主要参考依据。05年6月牛市开始起程之时,许多个股仅仅只有2、3元的价格,这些股票也是当时我们这些中小投资人的最爱。道理很简单,因为经历了一轮大的下跌之后,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认为,价格低的股票风险就越小,而价格高的股票风险一定大。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些理由是多么的荒诞而可笑,但当时笔者确实是那样认为的。

     完整经历过那轮牛市的投资人应该非常清楚当时的情况,当时很多股票都是强者恒强的,很多后来成为超级牛股的股票,在启动之初的价格都远高于市场的平均股价,比如贵州茅台、中信证券、中国船舶等等。另外,这里还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有色金属股。2005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这一现象促使商品市场大幅走牛。但是,我们股市里的有色金属股并没有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同步上升,其中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性,这就使得我们很多有色金属股的股价在启动之初显得并不十分高。但问题是周期性股票的投资往往是在PE比较高的时候买入,而在PE比较低的时候卖出。因为当PE相当低的时候往往即将迎来行业周期性顶部,并随时可能形成向下的拐点。而在PE相当高的时候,恰恰就会迎来周期性的底部。

     但很可惜,当国际大宗商品普遍开始走牛时,国内很多投资人(包括机构投资人)并没有意识到投资有色金属股的时机已经到来,并导致很多低位买入有色金属股的投资人在股价上涨了10%-30%之后就争相抛出。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认为价格高了。第二是认为PE太高。这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最终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投资人仅仅是跟这些后来的超级大牛股有过一段“初恋”,但终未结成“联姻”。

     其次、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将不同性质的股票进行非同类型的比较。至于此点,并不是任何人都会犯此错误的。这种错误多数出现在那些散户厅里的大妈、阿姨身上。记得2000年大抄网络股时期,人们疯狂抄作一切与网络沾边的股票,只要一旦“触网”,那必然是鸡犬升天。本人记得当初泰山旅游连续10个涨停之后,就有人告诉我,“泰山旅游是从事旅游行当的,而我持有的股票也是和旅游沾边的,那我的股票最起码也能有几个涨停吧!”听完此话,笔者无言以对,泰山旅游的连续涨停完全是因为其“触网”了,更因为其当初盘子很小,利于庄家的抄作,(当初是庄家横行的时代)这才促使其连续快速上涨。而一般股票不具备泰山旅游的上涨条件,如果我们硬要照搬照抄,那最终结果必然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再次、对同一行业而非同一性质的股票价格进行对比。05年-07年那轮牛市中,投资人对酒类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其中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等。我们知道,这些酒都属于高档白酒,其毛利率也非常之高。但是,我们的投资人在看到这些酒类股票价格大幅上升之后,就认为只要是生产酒的企业,都可以达到很高的股价。人们甚至认为,沱牌曲酒也是白酒类股票,那也可以和茅台做比较。人们还从白酒的范围一直扩大到和酒有关的一切股票中,包括啤酒、黄酒、葡萄酒,甚至包括药酒(保健酒)。我们知道,茅台的库存年代越久,其酒的品味越佳,售价也越高,这一特性不但其他酒类无法具有,就连同为白酒类的企业,也未必能够与其相媲美。所以说,这种对同一行业而非同一性质的股票价格进行对比,很多时候往往成为股市版的“东施效颦”。

     以上这些对价格的理解误区,很多时候都可能成为我们获取成功的主要障碍。这种误区的形成,既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与经验和专业知识局限性有一定关系。作为一个期盼投资成功的投资人,那首先要学会走出价格理解的误区。

标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