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三):“情绪的极端化”

    在投资过程中,许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莫名地迷茫,这种迷茫主要体现在“计划跟不上变化”。原先的许多计划都会因为某些外在因素的变化而迫使我们去改变,但改变的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主要归结于我们情绪化理解方式阻碍了我们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往往会带着主观意识去理解市场,即希望市场符合自己的预期,并因此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投资。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市场永远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想法而改变原来的运行趋势,哪怕我们偶而猜对了市场短期的走势,但那也仅仅是一种巧合,是一种侥幸。我们只能根据市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当市场的走势明显背离了我们曾经肆意猜想的预期,那我们的情绪很可能出现偏差,并因此而形成明显的极端思维模式。这种情绪的极端化对于我们投资人而言,是极其致命的,也往往是失败的根源。

     情绪极端化有许多种具体表现。记得在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到达998点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完全还停留在熊市阶段,人们看着指数的忽上忽下,坚决地认为这仅仅是熊市中的反弹,反弹结束后仍会重归熊途。这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主观想法,在这种主观想法的驱使下,投资人很容易忽略市场中的一系列显著变化。

     当指数到达1300点并开始回落时,那些始终看空并不愿承认牛市到来的投资人更加肯定了自己先前的观点,认为这就是反弹结束的信号。但事实证明,他们错过了一次最佳的买入机会。事后证明,1300点的再次下探,只是为了完成二次探底的过程。这就是由于投资人在投资情绪上极端看空后市,无视市场悄然发生的种种变化,并因此而做出了盲目的决定,结果当然是错失一次难得的机会。

     到了07年5月中旬,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亢奋情绪,股市几乎成为暴富的代名词,人们极度乐观地看待后市。当时有句笑话,说“做股票赚钱比抢银行还容易”。可想而知,此时市场的风险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

     笔者于当年5月30日前的一个星期全身而退,退出之后市场依然在继续疯狂上涨,有一位网友是当年3月才入市的,她无法理解笔者为何要在股市如此强势上涨的情况下选择退出,她甚至嘲笑笔者胆小,认为此次本人一定会因为错判形势而导致踏空,并且其还认为到08年8月前股市是不会下跌的,因为有奥运预期支撑着股市。

     现在看来,这种借口是多么的滑稽。事实证明,当投资者疯狂之后,他们会寻找任何可能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看多的决定,哪怕那些依据是根本不符合逻辑的。后来的情况大家应该是记忆犹新的,“530半夜鸡叫”使多少人大半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这个例子和前面的正好相反,这是一种极端看多的举动,而前者是一种极端看空的举动,两者都是受到极端情绪化的影响。

     情绪化还可能时时影响我们对具体股票的操作。当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并花了很多精力去分析这家公司的股价走势,进而又在相对低位及时买入,此时我们必然会对这家公司的股票未来涨幅抱以无限的憧憬。

     但股市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会时不时地考验一下我们的持股信心与耐心。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其他股票在上涨而自己曾经无限看好的股票此时却没有上涨而沮丧,甚至到最后会抛弃自己曾经无限看好的理由而“另寻新爱”。但当我们完成“喜新厌旧”这个过程之后,曾经的“黄脸婆”或许已经奇迹般地大幅上涨多时了,但此时我们又会因为极端情绪的影响而放弃再次买入的机会。随着股价的连续上涨,我们的情绪会从最初的失望逐渐转变为最后的失落,进而怨天尤人地认为是上天对其不公,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操作失败的后遗症就是使我们的心态越来越坏,直至最终演变成“屡战屡败”的尴尬局面。当然,如果我们希望心理好受一点的话,也可将“屡战屡败”解读为“屡败屡战”。

     投资人的极端情绪主要是由于紧盯市场、紧盯股价造成的。所以投资大师们经常告戒大家,要和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格雷厄姆先生为此还创造了“市场先生”一词。

     不但投资人会被极端情绪化所左右,报纸上的评论文章也往往会受撰稿人的情绪影响。比如,某日股指的上涨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那评论员可能会说,“放量是因为买盘踊跃所引起的”。但如果同样的成交量放在下跌途中,他们又会说,“放量是因为抛盘猛烈所引发的,人们纷纷杀跌出局”。就这一简单的成交行为还会弄出两个不同的版本,这就是评论者的主观情绪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要想投资成功,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被自己的极端情绪牵着“鼻子”走。

标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